学院新闻

more
您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> 学院新闻 > 正文

【学术年会】稻田里的守望者——袁隆平

发布时间:2021-11-24点击量:

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办、国办《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》和中国科协、教育部《关于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的通知》及学校《关于建立研究生学术年会长效机制的通知》的有关精神,值此2021年校庆月“遨游科学”研究生学术年会暨第四届“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月”,学院策划“弘扬科学家精神,砥砺学术品格”故事展,激励广大师生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、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,弘扬‘两弹一星’精神,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,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学校、学院事业发展中去。

【人物简介】

袁隆平(1930年9月7日-2021年5月22日),男,汉族,生于北京,无党派人士,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。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,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,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,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,“共和国勋章”获得者,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,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,中国工程院院士,被誉为“杂交水稻之父”。

https://imagepphcloud.thepaper.cn/pph/image/164/635/536.jpg

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,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,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,2000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,2004年获得沃尔夫农业奖,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,2010年获得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,2013年获得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终身成就奖,2018年当选中国发明协会首届会士。2018年9月8日,获得“未来科学大奖”生命科学奖;2018年12月18日,党中央、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,颁授改革先锋奖章,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。2019年9月17日,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,授予袁隆平“共和国勋章”。2020年11月28日,当选2020中国经济新闻人物。

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、应用与推广,发明“三系法”籼型杂交水稻,成功研究出“两系法”杂交水稻,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。并提出并实施“种三产四丰产工程”,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,出版中、英文专著6部,发表论文60余篇。

【人物故事】

“跌倒后再爬起来”

“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?我这是在探索,跌跤就跌跤,我再爬起来再干,就是了。”袁隆平说。

亲历过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时期,目睹过遍地饿殍,“吃饭”问题成为袁隆平下决心解决的问题。“禾下乘凉梦”,这个梦想从他1949年考取西南农学院(现西南大学)时就已萌芽。“饥荒的时候饿死人,我都亲眼见过。吃饭是天下第一桩大事,没有饭吃,人类怎么生存?”袁隆平认为,养活世界人口最经济、有效的办法就是使用优良的高产品种。那时起,袁隆平把自己比作种子,不管撒在哪里都会生根发芽。

1953年,袁隆平从西南学院农学毕业,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,并在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,便和杂交水稻结下了“不解之缘”。他提出“要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,首推利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”的设想,并设计出整套培育杂交水稻的方案,即培育出不育系、保持系和恢复系,然后通过“三系”配套,完成杂交水稻生产。

按照这个思路,1964年,袁隆平和助手找到了天然雄性不育株。从选种、试验、失败,到再选种、再播种、再观察……耗时将近十年的探索,袁隆平和团队于1973年攻克了“三系”配套难关,并于同年10月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“三系”已经配套。

但这一路并非坦途。

“三系”配套的努力,前八年都失败了。袁隆平记得,一直到1972年,也就是被视为研究突破口的“野败”发现两年后,还有人质疑甚至反对他的杂交水稻培育方案。“三系”法成功后,袁隆平带领团队,开启两系法杂交育种技术研究。没想到启动不到两年,就遭遇当头棒喝。一场异常低温导致全国两系育种大面积失败。一时间,科研界不少人“唱衰”甚至放弃两系育种相关研究。面对如此困境,善于创新的袁隆平却乐观地认为出现这样的低温天气能够暴露问题,正好可以推进研究的深化。于是他带领团队反复探索。研究发现:7月中旬到8月下旬,长江中下游没有出现过连续6天低于23.5℃的天气。因此,他提出选育出不育起点温度低于23.5℃的实用光温敏不育系,这是“两系法”育种的关键,从而为“两系法”研究指明了方向。

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,1995年,“两系法”杂交水稻培育成功,并大面积用于生产,平均产量比三系法增长5%-10%,再创东方新魔稻。

水稻研究生涯中,袁隆平遇上的失败、质疑和受挫,数不胜数。试验田被自然和人为恶意的因素毁坏过,科研成果被质疑过。但这些困顿从未将袁隆平的热情击垮。“爬起来再干就是了。”袁隆平说。

“探索,永无休止”

随着三系、两系法研究的接连成功,袁隆平又瞄准了世界水稻研究领域另一个重大难题——培育“超级杂交稻”。

1989年,国际水稻研究所公布了他们的新株型,也就是超级稻育种计划的超高产株型,而袁隆平认为该株型存在“库大源不足”缺陷。他一直在思考,杂交水稻要实现超高产,理想株型应该是怎样的呢?袁隆平设计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株型模式,都不是很满意,很难形成能够指导研究的株型模式。直到有一天,袁隆平到江苏省农科院邹江石老师的试验田考察,看到培矮64S/E32的试验田,他思如泉涌,思想火花不断闪现——这不就是我日思夜想的、超高产的理想株型吗?返湘后,袁隆平立即设计出了超级杂交水稻的理想株型模式。

在这一株型模式技术路线的指导下,我国超级水稻的研究捷报频传。2004年第二期800公斤的育种目标实现后,时年74岁的袁隆平又开始900公斤的研究;900公斤实现以后,2012年82岁的他又吹响了向1000公斤目标攻关的号角;1000公斤实现后,2014年84岁的他又开始向1100公斤的目标冲刺;1100公斤实现以后,2018年,88岁的他又开始向1200公斤的新高峰攀登。

在1200公斤目标有望实现的基础上,2020年已经90岁高龄的袁隆平又提出了更高、更难、更新的冲击目标——就是第三代、第四代、第五代杂交水稻和耐盐碱水稻,确保我国杂交水稻持续领跑世界。在袁隆平的主持和指导下,第三代超级稻和耐盐碱杂交水稻研究已取得可喜的进展。

相关数据统计,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,袁隆平和他的团队为近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。目前,全球有印度、孟加拉、印度尼西亚、越南、菲律宾、美国、巴西、马达加斯加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,每年种植面积达到800万公顷,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。

秉持消除饥饿的梦想,矢志不渝。90岁高龄时,袁隆平仍带领团队在屡破超级稻单产的世界纪录,也为人类端牢饭碗作出了极大贡献。

本文摘自人民政协报、澎湃新闻、百度百科。

上一篇:【学术年会】典型学术不端行为案例展2021年第三期
下一篇:“西军电杯”篮球联赛计科男篮勇夺冠军